文|避寒股票配资炒股
编辑|避寒
——·前言·——
1951年5月27日黎明时分,位于朝鲜鹰峰山脚下,曾经壮丽的180师,原有一万一千余人的兵力,如今却仅剩下不到两千名战士。师部440多名指挥人员的生死,将决定着这支英勇部队的命运。在此关键时刻,军务科长张杰挺身而出,肩负起了重大的责任。
1951年3月22日下午,鸭绿江上那座象征着中朝友谊的铁架大桥上,180师的全体官兵在这里排成整齐的队列,渡过这座联系两国的桥梁。敌机时刻在空中盘旋轰炸,部队在十天的昼夜行军后,终于到达了伊川。这支部队的历史可谓辉煌,1947年,朱德总司令亲自推动组建,起初是晋冀鲁豫军区的第24旅。在运城和临汾的战役中,24旅因擅长攻城战术而名震全军。
展开剩余87%180师的师长郑其贵,是一位久经沙场的硬骨头,1929年便加入红军,参加过长征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,历经磨砺,作战从未含糊。
1951年4月22日黄昏,随着第五次战役的爆发,180师作为60军的预备队,随181师和179师一起,位于从开城到鳞蹄的数百里战线上。第一阶段战斗结束后,180师并未参与过激战,然而全师上下都憋着一股气,三个团的团长联合写下血书,请求参战。
5月16日黄昏,第二阶段的战斗打响,然而意外发生了——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决定将60军的179师和181师分别调给15军和12军,剩下180师独自承担30公里宽的战区。郑其贵和军长韦杰都傻眼了,单凭180师一个师,如何应对两个美军师?军令如山,韦杰只能无奈执行。
奇迹发生了。180师凭借坚韧的意志,打得异常出色,单枪匹马与美军7师展开激战,将敌军打得节节败退,甚至一路追击到洪川江北面。仅有不到一万人的兵力,成功将兵力占优的美军7师迫得四散逃窜。
王近山也为之一愣。5月19日,他直接向韦杰发电报,要求将180师调走,作为3兵团的预备队。韦杰顿时懵了——手上的最后一个师也要被抽调,自己将成为孤军作战。
5月21日晚,179师、180师、181师重新回归60军指挥,但三师之间距离较远,韦杰早已做好了撤退计划,等待时机。
5月22日,突如其来的变故再次打乱了所有部署。晚上,60军接到了撤退命令,180师附带炮兵2师两个连,承担了构筑阻击阵地的任务。师主力则被部署在北汉江以南,负责掩护兵团主力撤退并转移伤员。
然而情况急转直下,5月23日上午,来自第三兵团的电报传来,运力不足,许多伤员无法及时转移。部队的撤退计划因此被推迟,180师成了孤立无援的部队。最令郑其贵焦虑的是,其他军区已开始撤退,左邻15军和右邻63军的部队也都先行撤离。
23日上午,郑其贵接到了来自军部的紧急电报,宣布各部暂不撤退,首先应集中精力运送伤员。这时,60军也急报来了同样的消息,180师的孤立处境愈加严峻。
郑其贵知道,面对这种困境,唯一的选择是依照命令坚守阵地,直到最后一刻。美军发现180师阵地的空隙后,迅速调动7师、24师和韩军6师,从多个方向涌入,试图包围180师。
到了25日,180师已经断粮一周,战士们只能靠吃树叶和野草维持体力,每天有8万发炮弹落在师部阵地上,六连的20名战士坚守到最后。那一夜,180师借着三根电缆线趁夜色渡过了北汉江,但刚松了口气,美军又凭借其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将其围困。
尽管如此,郑其贵仍然没有放弃。他依然等待来自兵团的指示,最终决定按照计划发起突围。5月26日下午4时30分,突围命令终于下达。可惜的是,突围的时机并不完美,天降大雨,局势更加复杂,指挥机关要如何脱身,成了最大难题。
张杰,作为军务科长,肩负起了带领师机关突围的重任。面对如山的压力,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,坚信能够完成使命。他巧妙地将师机关分成四个小队,并为每个小队安排联络员,确保撤退过程中信息畅通。
18时30分,突围开始。大雨滂沱,黑夜如墨。538团在前方拼死开辟道路,7连和5连则在两侧死守,挡住了敌军的封锁。战斗异常激烈,许多战士为确保后续部队的安全,英勇与敌坦克同归于尽。
随着部队穿过泥泞的山道,向山林深处前进,张杰深知,指挥核心必须保全,否则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。当敌军小股部队试图阻击时,张杰巧妙地引敌深入,利用复杂的地形和大雾掩护,成功带领队伍避开了正面冲突。
5月27日拂晓,张杰和他的队伍终于抵达鹰峰东山,然而,山上的“接应部队”并非友军,而是美军。他们迅速占领了主峰和多个制高点。接下来的日子,180师的战士们不仅要面临敌人的包围,还要在困境中寻找一线生机。
当天晚上,郑其贵最终决定分散突围。尽管情况极其严峻,凭借张杰和全体战士的英勇拼搏,部队的大部分成员成功突围,为之后的反攻奠定了基础。
虽然180师在第五次战役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,但其指挥核心的成功突围,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。1949年金城战役时,180师凭借重建后的战斗力,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
这支部队的浴火重生,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,也铭刻下了一个师的英勇与决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